觀賞極光是筆者多年來的夢想,適逢近一兩年是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期,正是絕佳機會實現這個夢想。
甚麼是極光?
所謂極光,是來自宇宙的帶電粒子(太陽風),與地球大氣層內的氧氣及氮氣分子碰撞後產生。太陽風與氧原子碰撞後呈綠色;與氮原子碰撞後呈紅色。
地點選擇?
若要觀賞極光,必要到訪地磁北或地磁南的極光帶。北半球的地磁北以加拿大北端為中心,往南擴張二三千公里,意即加拿大、美國阿拉斯加、北歐挪威、瑞典及芬蘭等地皆可觀賞。南半球的地磁南則在南極。是次旅程,暫以北歐眾國為首選。
季節及時間考慮?
除地點要配合,合適的季節及時間亦很重要。極光的出現與太陽黑子的活動極為密切,太陽黑子的活動越活潑,太陽風就越強,極光出現的頻率及幅度亦會增加。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是十一年,剛巧 2011-2012 年正是高峰期,十分適宜進行極光觀賞活動,錯過今次機會,又要等多十年!根據美國太空和海洋管理局的網頁,可見太陽黑子的活動預計於 2012 年尾至 2013 年中最為活躍,以月份計,又以春分和秋分前後為佳 (即 3-4 月和 9-10 月)。月光強度亦是另一影響因素,為避開有月光的晚上,比較好的日子是初廿三至初七期間。
時間方面,以晚上 20:00 至凌晨 01:00 出現極光的機率最大。
根據统計,在選對地點、季節及時間的情況下,大約 3 天中就有 1.66 天可見到極光。為增加見到極光的機率,建議在合適的觀察點待上最少 3 天。綜合而言, 4/3/2013 至 18/3/2013 是理想的旅遊區間。
行程擬定
考慮到見到極光的機會、預算及時間,最後決定在 9/3/2013 至 16/3/2013 期間到訪芬蘭,展開 8 天極光之旅。
芬蘭航空有直航機直飛芬蘭赫爾辛基,約 11 小時的航程。碰巧筆者有 Asiamiles 即將到期,正好是兌換飛行里數的好機會。45000 飛行里數可兌換來往赫爾辛基的機票 (HKG/HEL & HEL/HKG),15000 飛行里數可兌換兩程內陸航班 (HEL/IVL & RVN/HEL)。這些飛行里數最後也幫筆者省回一些旅費。
筆者對酒店的要求不算太高,最緊要地點方便,地方整潔。唯一要盡早安排的住宿是著名的 Hotel Kakslauttanen 酒店,因玻璃屋及雪屋數量有限,一定要盡早預訂。
行程方面,各款冬季活動大多可以即場報名,唯獨 Sampo Icebreaker 也要提早安排 。
一連 8 天極光之旅具體安排如下,確實行程將根據現況作出調整,詳情可瀏覽每天的遊記。
隨身裝備
冬天到訪北歐,寒冷天氣是可以預計的。在看北極光的地區,十二月至四月是冬季,氣溫由 0°C 至 -40°C 不等。一月平均勻氣溫大概 -14°C 。四月至六月是春季,氣溫由 0°C 至 +10°C 不等。因旅程定於三四月,預算氣溫大概在 0°C 至-10°C 左右。
因應天氣預測,應對裝備如下:
上身:保暖內衣、內衣、厚衛衣、高效薄羽絨、三防爪毛外套
下身:內衣、保暖內衣、防水爪毛或夾綿褲、厚襪、防水鞋
其他:帽、頸巾/頸圈 neck warmer、手套
旅行時的實際日間氣溫大概零下十餘度左右,以上裝備足可應付。但當深入北極圈,尤其在晚間出動的時候,以上裝備在應付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則只算僅僅夠。在最凍的環境下,體感溫度只有零下三四十度,則裝備上明顯有點吃力。
最要加強的地方是身體外露部分,面部本可依賴頸圈 neck warmer,但帶眼鏡人士會被自己呼出的霧氣影響,實際執行上有點不可行,建議在極端情況下加眼罩或考慮戴隱形眼鏡。筆者只有一對爪毛手套,尤其在拍照時要暫時除下操作相機,效果確實不太理想。建議穿上貼身保暖手套打底,再外加防水防風厚手套。另外,暖手包在這些嚴寒環境下不太有用。衣著方面,在極端情況下再加一件高效薄羽絨成效顯著,可作考慮。
說開拍照,拍攝北極光要慢快門,腳架不可少。在嚴寒環境下使用,建議帶上質素比較好的器材,並最好設有腳釘方便置於雪地上。相機後備電池也要多帶兩件,雖然電量流失情況沒預期般嚴重,但也建議帶多一點電池作保險。最後是多帶一個防潮密實袋,必要時用於應付高溫差及濕度的情況。
[5/2012] (written on 19/2/2016)
冬天到訪北歐,寒冷天氣是可以預計的。在看北極光的地區,十二月至四月是冬季,氣溫由 0°C 至 -40°C 不等。一月平均勻氣溫大概 -14°C 。四月至六月是春季,氣溫由 0°C 至 +10°C 不等。因旅程定於三四月,預算氣溫大概在 0°C 至-10°C 左右。
因應天氣預測,應對裝備如下:
上身:保暖內衣、內衣、厚衛衣、高效薄羽絨、三防爪毛外套
下身:內衣、保暖內衣、防水爪毛或夾綿褲、厚襪、防水鞋
其他:帽、頸巾/頸圈 neck warmer、手套
旅行時的實際日間氣溫大概零下十餘度左右,以上裝備足可應付。但當深入北極圈,尤其在晚間出動的時候,以上裝備在應付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則只算僅僅夠。在最凍的環境下,體感溫度只有零下三四十度,則裝備上明顯有點吃力。
最要加強的地方是身體外露部分,面部本可依賴頸圈 neck warmer,但帶眼鏡人士會被自己呼出的霧氣影響,實際執行上有點不可行,建議在極端情況下加眼罩或考慮戴隱形眼鏡。筆者只有一對爪毛手套,尤其在拍照時要暫時除下操作相機,效果確實不太理想。建議穿上貼身保暖手套打底,再外加防水防風厚手套。另外,暖手包在這些嚴寒環境下不太有用。衣著方面,在極端情況下再加一件高效薄羽絨成效顯著,可作考慮。
說開拍照,拍攝北極光要慢快門,腳架不可少。在嚴寒環境下使用,建議帶上質素比較好的器材,並最好設有腳釘方便置於雪地上。相機後備電池也要多帶兩件,雖然電量流失情況沒預期般嚴重,但也建議帶多一點電池作保險。最後是多帶一個防潮密實袋,必要時用於應付高溫差及濕度的情況。
[5/2012] (written on 19/2/2016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